从Top20开源组件漏洞浅谈开源安全治理困境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Nzk3MTg3MA==&mid=2247488451&idx=1&sn=a4ca5878e9febbc5fb079a6dbd862c55
从Top20开源组件漏洞浅谈开源安全治理困境
原创 裴伟伟 洞源实验室 2025-07-11 10:00
在最近几年的客户交流中,常常有客户提及开源治理,或者开源软件安全治理,但又不清楚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或者说开源治理到底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于是最终的诉求往往会变成:
企业在做开源治理时,是不是应该有一套产品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这个问题乍一听有点“架空”,但其实暗含了很多有价值的观察和经验判断。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工具或流程上的问题,而是对“开源安全治理是什么”的重新思考。
过去这几年,我们团队在协助多家企业建立安全体系的过程中,常常要处理开源组件相关的安全问题(组件问题、版本问题、漏洞问题、验证问题、修复问题等)。从Web服务、数据库连接器、序列化框架,到各种轻量库与嵌套依赖,几乎没有一个系统能脱离“开源”两个字独立运行。而“开源”的自由与强大,恰恰也为今天的安全工作带来了大量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
根据不同客户在PoC或PoV阶段的测试结果,早前我们整理了一份关于《
开源组件漏洞Top 20组件及漏洞》
的数据文件,是我们内部用于分析常见开源组件安全态势的终于输出,这份文件的统计逻辑是:
-
有哪些组件的漏洞最常见(最常出现)?
-
这些组件最常见的漏洞编号是哪些?
-
每个漏洞编号对应的漏洞数量是多少?
这份文件不长,但反复看了几遍以后,笔者愈发觉得,它能讲出的东西其实很多,而且不少是现实世界里许多企业可能反复踩过的坑。
于是笔者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复述漏洞数量或者重复CVE编号,而是想从接地气、可实践的角度去看看:开源安全治理,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开源组件漏洞Top 20组件及漏洞》这个表格,背后藏着哪些我们该警惕、该吸收的经验教训?
一、漏洞不是数字,而是系统风险的映射
文件中列出了20个开源组件的漏洞,漏洞数量最多的开源组件,如果只看前三名,大概也能猜出来是哪些:
jackson-databind
、
shiro-web
、
mysql-connector-java
。这三个组件在大多数Java企业级应用中都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乍一看,漏洞数量的确触目惊心:jackson-databind高达642个,shiro-web达到了351个,mysql连接器也有317个。这些数字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大(相比于统计后的其他组件的漏洞而言),而是告诉我们——你越依赖它,它对你系统的影响力就越强。一旦出现问题,牵动的就是整个系统架构的根基。
为什么这些组件会出现这么多漏洞?最简单也最真实的解释是:它们太通用了,几乎被“写进了DNA”。jackson负责序列化,shiro负责认证,mysql连接器负责数据库通信——这些工作没法绕开,也不可能“轻量代替”。所以它们的“漏洞堆积”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被广泛信任后带来的技术债务。
而这种技术债,有一个很可怕的特性:它们不是你能单方面解决的。
二、组件的“通用性”是双刃剑
很多人觉得开源组件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开源代码谁都能看”,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结论其实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事实——危险来自组件的“通用性”
,即它被集成的频率和方式,就像早期传言说Windows病毒多是因为它漏洞多,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占有率大。
拿xstream这个组件来说,大家都知道它用于XML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是一种非常轻量的工具。但就是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东西,在过去几年里成了攻击者最喜欢盯的目标之一。为什么?因为它的使用方式天生就容易“放权”:只要你不小心地让它处理了用户输入的XML,就可能触发任意类加载、命令执行等操作,造成反序列化漏洞或RCE(远程命令执行)漏洞。
这类组件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认不安全”
。xstream也好,snakeyaml也罢,它们设计之初并没有启用任何白名单机制或者类型限制,是用户在用时自己要额外配置防御措施。但问题是:你不能指望每个开发人员都有这个意识。
很多安全事故,根本不是“组件本身有问题”,而是“组件的使用方式没有给出明确的警示和默认限制”,这就像我们买了一把刀,说明书没写“锋利危险请勿对准他人”,你当然知道不能随便乱用,但偏偏很多人(比如孩子,所以大人都知道不能让孩子玩刀)就是没想那么多。
三、治理的难点,不是识别,而是“决定不动”
目前市场上的SCA(开源组件分析)产品或工具,在扫描到系统中存在有安全漏洞的开源组件后,给出的修复建议通常是官方的建议,也就是升级版本或更新版本。
听起来很正常对吧?但实际在漏洞管理中,许多企业是不敢贸贸然按照这个建议执行的,甚至国内一家知名汽车企业的团队和笔者专门沟通如何解决他们的组件安全修复问题。
为什么?很简单,以Jackson组件为例:
1. Jackson是Spring Boot里的默认依赖,升级后可能引发兼容性问题;
-
升级jackson后,测试成本太高,没资源跟进;
-
产品或安全人员评估后觉得风险不高(为什么要对无法利用的漏洞进行修复),不如留着等整体架构重构时一起解决。
这就是现实:识别一个组件的风险并不难,SCA、SBOM工具都能搞定。
难的是你决定是否“动它”。
开源组件的依赖,不像修补一个bash脚本,你动了它,就可能是几百个类的重新验证。没有足够的、充分的、全面的决策机制、回归策略和灰度发布能力,很多企业宁愿“风险共存”,也不愿轻举妄动,它不同于修复代码中的漏洞,开发人员对于漏洞代码的上下文通常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估,而开源组件则不然,除了常常使用的接口或功能外,组件的其他部分无异于是黑盒。
所以,从治理角度来说,我们该思考的不是“怎么找漏洞”,而是
“如何建立一种机制,让你敢于、能够、安全地处理已知风险”
。
四、安全治理不能只盯“已知漏洞”
《
开源组件漏洞Top 20组件及漏洞》列表中的漏洞,全部都是有CVE编号的、明确的、有记录的“已知漏洞”。但笔者在项目实践中见过太多的“未知漏洞”,其实更危险:
– 某些组件有默认后门配置,但没有CVE;
-
某些老版本依赖的传递性漏洞,在实际部署时仍然生效;
-
某些组件并无漏洞,但其使用方式非常危险(如开放反序列化接口);
-
某些OSS(开源项目)组件没有维护者,早已停止响应,但仍被广泛使用。
这些“没有编号”的风险或者看不见的风险,在已知的漏洞统计中是看不到的,但在攻击者的角度,它们才是“珍宝”。
因此,真正的治理不该只盯“有没有CVE”,而是要思考两个问题:
1. 我知道我的系统中有哪些开源依赖吗?
- 我知道这些依赖的风险分布在哪些维度吗?(如维护状态、社区热度、默认配置)
所以市场上才会逐渐在推广SBOM、推依赖治理策略、推组件归属责任人,这些都是在建设一个更“可控”的治理体系(更多治理策略请参考构建可信开源软件供应链:微软OSS SSC框架最佳实践全解读
)。
五、从数据中看清治理能力的短板
回到数据本身。这个Top 20组件的漏洞列表,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开源治理中最薄弱的三个环节:
1. 没有统一的依赖管理标准
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团队,可能在不同项目中使用的是jackson的多个版本,而且没有统一升级节奏。某个项目用了2.9.10,另一个项目用了2.12.7,彼此之间互不兼容,也没人维护它们的依赖清单。
更严重的是,组件升级全靠“人肉判断”——等出现问题了才升级。这种模式下,不可能有健康的治理能力。
2. 没有组件责任人的制度
一个组件出了漏洞,到底由谁来判断影响范围、升级版本、执行回归测试?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人来负责,而是
“安全部发现漏洞 -> 发邮件通知 -> 各项目组决定是否处理”
。这种“撒出去就算治理”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今天这种开源依赖极其复杂的场景(这也是许多企业漏洞治理中安全部门最尴尬的问题)。
一个可以可行的做法是:给每个常用组件指定一个责任人(可以是“治理Owner”),负责制定版本策略、维护组件升级记录、跟进安全事件,并对接安全团队,当然这也意味着这个责任人是对于这个组件的功能、代码、缺陷最熟悉的人,他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以及什么情况下不用,大大降低业务、功能、安全三个问题的扯皮和计较。
3. 没有“治理即流程”的观念
组件升级应该是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临时的应急响应。每一次上线、发布、CI/CD流程中,都应该包含一次依赖风险扫描和版本验证,这才是“治理内建”。
六、治理不是清单,而是能力
安全建设的根本是成效运营工作,它最终都需要能够被衡量,无法被衡量的安全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安全治理的核心,不在于你修复了多少漏洞,而在于建立了多少能力
。比如:
– 有没有能力在开源组件爆出漏洞时,5分钟内知道企业是否使用了它?
-
有没有能力一键拉出受影响项目列表并推送升级任务?
-
有没有能力让升级后的组件在不影响业务的前提下灰度发布?
这些能力的底层,是工具链、是组织结构、是策略制度的协同。只有靠“建立能力”,企业才能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控制”。
七、治理是一种“持久战”,不是一锤子买卖
开源安全治理不是“扫描一遍、发个报告”就完事的,它是一种“持续性的消耗战”。每次新漏洞出现,你要能复查一次;每次业务上线,你要再审一次;每次开源依赖新增,你要重新评估一次。这就像“做饭前洗手”,必须养成
“流程即治理”
的习惯。
我们见过有企业建立了治理策略后,坚持每周扫描、每月回顾、每季度审计,花了半年时间把依赖版本统一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帮助企业从开源治理的角度分析不同研发部门的研发效能和改进方向、改进建议),最终在一次社区爆出的供应链漏洞中,几乎做到“零影响”。这不是靠“工具”,而是靠制度+流程的积累。
最后一点个人感悟
开源安全治理这件事,说简单点,就是“清理你家房子里那些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东西”,换个教科书一般的说法,就是
“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的系统能力”
。
这份Top 20组件的数据是个切口,它告诉我们——漏洞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被显现后衍生的结果。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依赖关系的无感、对组件治理的忽视、对安全职责的模糊。
如果你是开发人员,或许你明白:开源不等于免费,风险始终有价。
如果你是安全负责人,希望你懂得:安全不是一次攻防,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P.S
-
关注我们,回复“开源组件漏洞”可以获得
《
开源组件漏洞Top 20组件及漏洞》列表。 -
针对列表中的漏洞,我们逐一做了分析报告(包括:组件信息、使用场景、漏洞简介、漏洞概述、利用条件、漏洞复现、修复方案),后期会逐一发布(部分漏洞的分析报告需小额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