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Hunter:自动漏洞扫描的工具

LazyHunter:自动漏洞扫描的工具

原创 白帽学子 白帽学子 2025-06-08 00:11

之前hvv演练那阵子,咱们团队天天跟甲方资产清单较劲。你懂的,那些动不动就上万IP的扫描任务,光是端口服务识别就得折腾大半天。上周测试新工具的时候,LazyHunter倒是给我省了不少事。

记得上个月给某金融客户做安全加固,他们给的资产列表里混杂着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用这工具批量导入IP段后,Shodan的数据库直接把暴露在公网的Redis、MongoDB全给揪出来了。特别是那个开着27017端口的数据库,CVE-2022-29020的高危漏洞直接标红。

模拟攻击时,发现某OA系统的Tomcat存在CVE-2020-1938漏洞。用LazyHunter一查,发现同一内网段还有三台服务器用着同版本组件,直接生成了横向移动路线图。要搁以前,这得手动交叉比对扫描报告。

它还能导出带时间戳的JSON报告。上次给甲方做整改复盘时,用这个功能对比了加固前后漏洞分布变化。特别是那个存在了半年的CVE-2021-40438,修复后连带消除了三个依赖项的低危漏洞,这波溯源效率直接拉满。

想要获取工具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至文章末尾

我们来提取并讨论上述工具描述中涉及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点:

1、
资产测绘与漏洞关联分析

– 护网演练中,快速梳理海量资产暴露面是核心痛点。如历史对话提到的LazyHunter工具,通过集成Shodan数据库自动识别公网开放端口、服务版本及关联漏洞(如Redis未授权访问、Tomcat Ghostcat漏洞),并依据CVSS评分生成风险矩阵。其价值在于将人工需数日完成的资产梳理压缩至小时级,同时通过跨设备漏洞关联(例如同一内网多台服务器共用脆弱组件)预判横向渗透路径。

2、
入侵检测与实时响应(IDS/IPS)

– 面对0day攻击和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基于行为的异常检测比传统特征库更有效。例如在蓝队防守中,通过流量分析识别异常数据外传行为,结合端点检测工具定位失陷主机;同时采用欺骗防御技术(如蜜罐)诱捕攻击者,记录其战术手段。需注意现代IPS需具备自动化阻断能力,如在金融系统重保期间实时拦截恶意SQL注入流量。

3、
加密技术与数据主权保护

– 端到端加密(E2EE) 和量子抗性算法成为数据安全刚需。某政务云迁移案例中,采用国密SM4算法加密敏感字段,配合硬件安全模块(HSM) 管理密钥,防止云服务商越权访问。在远程办公场景,零信任架构替代传统VPN,通过持续身份认证(如生物识别+设备指纹)保障业务访问安全。

4、

终端安全与边界模糊化防护


– 随着BYOD(自带设备)普及,终端成为最大攻击入口。医疗机构曾因未加固的物联网设备(如心电监测仪)遭勒索病毒入侵。解决方案包括:EDR工具实时监控进程行为,微隔离技术限制内网设备通信范围,以及固件签名验证防止固件篡改。红队演练显示,90%内网渗透始于终端漏洞。

5、
云原生安全与自动化防御

– 容器化和Serverless架构带来新风险。某电商平台因Kubernetes配置错误导致API密钥泄露。关键技术包括:CNAPP(云原生应用保护平台) 集成容器镜像扫描、运行时监控;无代理安全方案降低资源消耗;IaC(设施即代码)安全扫描在CI/CD阶段拦截错误配置810。云防火墙需支持动态策略,如自动封禁高频扫描IP。

下载链接

https://github.com/iamunixtz/Lazy-Hunter 

图片

声明:该公众号大部分文章来自作者日常学习笔记,也有部分文章是经过作者授权和其他公众号白名单转载,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联系开白名单。

请勿利用文章内的相关技术从事非法测试,如因此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与本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