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行业,在漏洞与补丁之间,其实我们都是幸存者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jkxODE5MA==&mid=2247492134&idx=1&sn=5ffe2bbd8eca2687e479c0248177818e

网络安全行业,在漏洞与补丁之间,其实我们都是幸存者

原创 JUN哥 君说安全 2025-07-21 09:17

作者:Jun哥

网络安全行业,在漏洞与补丁之间,其实我们都是幸存者

上周帮朋友处理勒索病毒时,他盯着加密的工作文档突然说:“你说咱们现在用电脑没中招,到底是防护做得好,还是单纯运气好?”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经历;带我的前辈总说,网络安全从业者其实每天都在和 “幸存者偏差” 共处。

所谓幸存者偏差,是统计学里的经典概念,意思是
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却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这好比咱们每天打开电脑看到的 “系统正常运行”,背后是无数未被发现的漏洞、已拦截的攻击,以及那些因防护失效而消失在网络里的案例。

网络安全行业最直观的幸存者样本,是那些流传甚广的 “防护圣经”,其实换个场景,未必有用还有同样的效果。

有人说 “从不点陌生链接就不会中毒”,但去年某信息系统被入侵,起因是内部人员收到伪装成工作通知的钓鱼邮件;

有人坚信 “装了防火墙就高枕无忧”,可前年某游戏公司服务器被拖库,用的正是防火墙默认配置里的隐藏漏洞。

这些历史经验没错,却像战场上的作战地图,能标注已知的雷区,却画不出新埋的炸药;未知的风险造成的危害永远大于已知。

经济学里有个 “黑天鹅效应” 能解释这种困境:真正影响系统的重大事件,往往是那些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意外。

就像 2023 年 AI 生成的深度伪造钓鱼网站,突破了所有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检测系统;又比如最近的AI换脸事件也在督促技术重构。

那些靠传统经验防护的用户并非做错了什么,只是恰好没遇到颠覆规则的新威胁而已,但是这种新威胁反而是致命的。

但这不是否定经验的价值,而是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衡量,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否者就是一失万无,这是网络安全的悖论。

我见过某位资深的安全工程师笔记本里永远记着两类内容,一类是成功拦截的攻击案例,另一类是公开报道的安全事故。

他们懂得把别人的 “死亡数据” 变成自己的 “生存手册”—— 就像登山者既要研究登顶路线,也要熟记遇难者的失足地点。

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经验是路标,不是目的地;但是经验可以指引我们到达目标,这就经验与目标的辩证关系。

之前做安全咨询项目,我总把 “行业最佳实践” 奉为圭臬,直到遇到一位开设计工作室的客户。

他拒绝安装任何商业杀毒软件,却坚持每天手动备份文件到物理硬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开工作室开始从未间断。

按标准流程来看,没有其他手段的话这依旧属于 “高风险”行为,但他说:“我的核心需求是设计稿不丢失,不是追求绝对安全。” 

后来工作室真的遭遇过病毒攻击,他靠备份文件无缝恢复了工作;这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安全习惯,可惜的是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网络世界里没有绝对安全,就像现实中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指南;每个人的存在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既无法相互说服,又无法相互融合。

大家做事情,几乎百分百都是靠自己的经验来的,这才是真实的逻辑,毕竟谁也不愿身边有个逼逼叨叨的唐僧。

因此,有人靠严格遵循规范抵御风险,有人靠精准判断核心需求找到平衡,还有人在试错中建立自己的防护逻辑……

这些选择本身,就是幸存者偏差存在的证明。

现在处理安全事件时,我会先告诉用户两个真相:

第一,你能坐在这里讨论解决方案,已经是幸存者;

第二,你的生存经验只属于你的网络生态,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像有人习惯用 Mac 系统避开 Windows 漏洞,有人靠离线工作规避云端风险,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契合自身需求。

每次系统更新时,进度条滚动的瞬间总让我觉得;
补丁在修复已知漏洞,新漏洞又在代码深处滋生。

我们所有的经验,不过是在特定时空里暂时有效的生存策略;因此,真的
不必纠结自己的经验是否 “正确”。

就像网络安全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风险,而是学会与风险共存。

你不必成为别人口中的 “安全专家”,只要找到让自己在网络世界舒适生存的方式。

这可以是定期备份的严谨,也可以是及时止损的果断,甚至是遇到问题时坦然求助的勇气。

毕竟在这个漏洞与补丁交织的世界里,能按自己的节奏安全运行,就是最真实的存在。能按照自己的频率成长,就是最好的收获。